男大生畢業跑了16個銀行舉債1500萬,耗時3285天,手磨1000+根木梁,改造百年三合院成「台灣最美民宿」

台灣金曲獎曾有一張提名專輯《天空的院子》。

歌曲的作者馬修連恩帶著整個樂團,被美景吸引,于是在高山中深居一個月,有感而發寫出了這張專輯。

不久,隨著同名專輯的發行與喜獲提名,更多人知道了這個叫「天空的院子」的地方,也有更多人認識到客家淳樸自然的文化。

民宿的主人 何培鈞,就是那位幕后推手。

16年前,何培鈞還是一個大二的醫學生。剛逃出緊張備考的高中,卻沒能看得清未來的方向,和許多同齡人一樣,還在象牙塔里迷茫、彷徨。

一個假期,他背起相機、騎上機車,開始一場新的旅行,這次的目的地,是南投縣竹山鎮。

當來到海拔800m的竹山山區,竹林間掩映的一座 廢棄古厝,定格在了他的鏡頭里。

帶著好奇,他問了老鄉,這破敗院落竟是座百年老宅。

百年前,這屋檐下還住著張氏30多口人,龐大的家族,一片繁榮。可是隨著發展,越來越多的人去了大城市, 從大山走出去的張家人,再也沒回來過

鄉鎮沒落,人口外移,這座昔日人聲鼎沸的大宅院已經荒廢了半個世紀!

站在一片建筑「垃圾」面前,何培鈞很是心痛,任由風雨剝蝕,這里就會消失了,一個世紀的時光也都會被抹平,一磚一瓦里的文化也都要泯滅了。

回到學校以后,何培均還是常常想起竹山鎮,就像有一根繩揪住了自己的心。

古厝繁榮的光景在他腦海閃過。客家人抬頭低頭路過打招呼的熱情好客,盛情相待的淳樸自然。

「繼續讀書考研,然后走上父母為自己鋪好的從醫道路?這真得是自己想要的嗎?」

一生最高的風險,不是你選擇了挑戰的事業,而是你不知道未來該做什麼。

幾個徹夜難眠,輾轉反側的糾結之后,他做下了20年最大的決定——放棄靠研究所,放棄學業,去山上「找失落的文化」。

一窮二白的學生,沒經驗,沒人脈,要拯救老宅,談何容易。雄心壯志之后,何培均就有了第一個難題,沒錢!

于是,他每天研究《如何跟銀行借貸寶典》,跑去向銀行貸款。前前后后,跑了15家,脾氣好的委婉推脫,脾氣差的,直接趕人。

終于,第16家的銀行經理被他打動了,借他1500+萬台幣,讓他買下了這塊夢想的土地。

這樣瘋狂的舉動,引來了喜歡建筑的表哥,他要和何培鈞一起上山修房子。于是,兩個人離了家,一人一個睡袋,直接 住進了廢墟里

為了省下每一塊錢,他們沒有請設計師,每天觀察日出、日落,測風向、記錄數據,學著專家的樣子,一筆一筆認真的畫圖紙、改方案。

終于設計稿完成了,可實施又成了大問題。表哥沒技術沒經驗,自己更不懂。

或許,對他們來說,現代技術能更快的完成建造,可何培均卻沒有動手。

要原汁原味的文化,要還原百年老物的味道,就要用傳統的手藝,一磚一木都要有靈魂。 執拗的何培均,連鐵釘都不要,用起了榫卯結構

從修一片破瓦開始,他們翻地、刨木頭,洗磚塊、補墻壁,架房梁、做家具……一絲不茍。足足用了一年時間,900多坪的古厝才勉強重生。

重生后的老宅,保留了原本的 三合院格局,白墻紅磚,是客家傳統風格。

遠處看,坐落在山腰間的民宿,像是鑲嵌在碧綠翡翠中的一顆珍珠。拾級而上,到了進處,嶄新的院子,遮掩在一片蔥郁竹林中,反而有了曲徑通幽的靈氣。

當何培均以為一切落定時,卻發現,根本沒有人知道這里。民宿開業第一個月,只有 8千台幣的收入,背后卻是 6萬元的貸款債務

而這期間,父親病重、銀行查封、寫信被拒、拜訪被嘲……困難像是一座冰山,海平面下龐大的山體是讓人無法喘息的壓力。

何培鈞一度想要放棄人生,甚至,無數種自盡的方式都已準備好。

命運總是開著玩笑,在他下定決心最后一次垂死掙扎時,南投縣文化局長看到了他的信,還邀請了音樂家馬修連恩。

馬修連恩敲響天空的院子之門的那夜,這座深山里的住所仿佛靈魂被喚醒。

一位是崇尚自然漂泊四海的作曲家,一位是只想宣傳淳樸文化的落魄房東,一時好似找到 靈魂知己,暢聊到天亮。

暢聊的結果,就是今天被眾人所知的「天空的院子」。

沿著民宿前的台階小路,最先迎接你的是院子里的休閑桌椅,坐下來小憩一會,爬山的勞累瞬間消失了。

踏上石頭台階,不過幾步,便能站在這「台灣最美民宿」的面前。

三合小院,中間正對的建筑是公共區域,6間客房分局兩側, 黑瓦白墻,雄渾沉穩,漢唐遺風說的大概就是這樣。

公共空間內部,是簡易客廳。極其傳統的家具,與簡易的布局,重塑了百年前普通人家的模樣。

右側是廚房,鍋碗瓢盆一應俱全,更現代的泡面與飲料也是應有盡有。

置身其中,就好像回到小時候,奶奶在廚房忙著,瞞著爸爸媽媽偷嘗一顆罐頭里的糖。

左側擺了長條桌,書架里的書都是何培均細心挑選的。

碰上下雨天,室外無法走走停停,這里便是所有人的選擇。一杯茶,幾本書,還有聊不完的故事。

房間與大廳的走廊中,放著民宿修筑過程的照片。相片記錄著房屋的變遷,而何培均卻是在記錄他的人生。

兩側的客房,格局和風格大致相同。客房的大門都是雙開木門,還有矮小的籬笆,仿佛真的穿越回了百年前客家人的家里。

推開古早的門栓進房,會有一個不大的休息區。何培鈞最初希望的,便是家人能夠在此放松自我,暢談,享得一份自在。于是他給所有房間,都配備了小客廳。

墻上的支撐木梁都是來自他親自挑選的退役舊枕木,原始、傳統。在墻邊擺著不起眼的竹山藤椅,坐上去自然舒適。

內部的臥室,一旁有石制梳妝台,木窗與磚墻襯映下,顯得格外別致。

6間臥室最一致的,是床上的大花布床單。那是客家人最傳統的圖案,何培鈞把它分享給了所有客人。

和復古臥室相對的,是超現代的浴室。

房子可以古樸,但是必須要符合現代人的居住習慣。進口的衛浴與瓷磚,何培均一點都沒有手軟,連洗漱品都是國際暢銷款。

整個民宿看起來粗獷,但是細細感受,每一處都飽含何培均的心思。

屋頂的瓦片,是他精挑西選的日本文化瓦,比台灣傳統使用的瓦片更能在山中抗寒抗凍,也更柔美。

屋檐在建造的時候,微微傾斜,山風灌入的力量減緩了,暖了客手,能暖人心。

若是在這里住一晚,何培均會早早的準備好早餐。地瓜粥配時蔬小菜,或是泡米香跟米麩,都是古早的味道。

若是出去周邊賞景,他也會細心地準備好便當。當然,打包便當的,還是那塊充滿客家味的大花布。

不過,整個民宿里都沒有裝電視,沒有酒吧,也沒有KTV。何培鈞想重現的是 客家文化,是 褪不去的時光

他希望所有客人可以在這里,不要被外界打擾, 靜下來,感受最濃郁的客家味,還有最環繞著的 大自然的氣息

無論是誰來到這里,何培鈞都希望他能感受這里的文化,感受這個離天空更近的「天空的院子」。

也讓更多人知道 「天空」的故事

用戶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