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原住民之光」38歲讀高中、59歲考大學,總經理、主播、自傳作家樣樣來,昔日「番仔」靠奮鬥實現夢想
家中貧苦的生活,父母對于教育的不重視讓他一度失去念書的機會,求學心切的他走出偏鄉,來到都會打拼,最後終于衣錦還鄉。
但他並未因生活的富足而卻步,反在38歲時重啟讀書理想,更在59歲考上大學,在當總經理、主播感受到原住民文化的魅力,他毅然投身家鄉觀光、教育,為部落的發展獻力。
他就是被贊為「原住民之光」的排灣族長——古英勇
家中貧苦難圓讀書夢,背井離鄉到高雄打拼
古英勇出生在一個務農爲生的原住民家庭,有7個兄弟姊妹,一家10口擠住在一間木板搭成的小房子裏。
因為家中人口眾多,父母務農辛苦,古英勇從小就承擔起家庭責任,每天打掃、洗衣服忙的不亦樂乎。為了填飽肚子更到山裏捉青蛙、蛇回家煮給弟弟妹妹們吃。
雖然生活艱辛,但古英勇從不抱怨,在老師的指引下確立讀書改變命運的志向。「我是放牛的孩子,爸爸媽媽不希望我去上學,因為家裏會沒人照料……」但礙于「九年義務教育」規定,父母還是去註冊。
「父母如此辛勞,但一家人卻仍得不到溫飽,只有讀書學習新知識,才能改變命運。」
但在念完國小後父母卻不願讓他再讀,爸爸更是拋出「讀書沒用」的觀點,可耐不住求學志向堅定的古英勇反復央求,最後說服父母,升上牡丹國中。
國小、國中求學歷程的艱辛,讓他明白自己繼續升學的可能微乎其微,為學到一技之長改善家中生活,國二時老師給他提供了一個做電器行學徒的機會,古英勇滿心歡喜、一口答應。
便和同學一起,背井離鄉來到高雄打拼。
學徒工作不輕鬆,忍耐三年終于出師做學徒
的並沒比部落生活輕鬆,學徒期間他沒有工資,只管吃住,每月有500元零用錢。
耐不住艱辛,他的同學在兩周後便回家,只留他一人在高雄。古英勇雖然也很想家,但為了家中經濟他暗自較勁,告訴自己「一定要學會一技之長,才能回家。」
做學徒沒有薪水,他就在外出送貨時找工作賺錢,先是接到一個挖化糞池的工作,一天下來沒賺到幾個錢,渾身髒兮兮,這時工地上一群戴著安全帽,腰間插滿工具的人吸引了他的注意。
詢問之後才知道是水電工程技師,透過一位技師的介紹,他到高雄市新興區找一位水電行的陳師傅。陳師傅正愁找不到學徒,二話不說立即錄用了他。
但陳師傅脾氣很壞經常會說髒話,教他也不很用心,為學技術他忍辱負重,在遞工具時學習如何接電線、焊接水管,晚上回到工寮還畫圖,雖然沒有正式學習,但技術卻大為長進。
在陳師傅家待了三年五個月,一天師傅和他說「古仔,你出師了。」
娶妻生女衣錦還鄉,38歲重啟讀書志願
離開師傅的古英勇運氣很好,上來就接到國宅的工程,水電事業順利發展,後面娶妻生女衣錦還鄉。
在第二個女兒降生後,希望讓太太安心照顧女兒,他幫忙開下花店,沒想到無心插柳,花店生意異常紅火,他最後也將水電工作交給學徒,專心幫忙經營。
一天他同往常一樣去送花,認識了凱薩飯店的經理,感覺他聲音洪亮便希望他晚上能來做駐唱。
走過貧窮,他感受到一個聲音在腦海中呼喚著——我要讀書。
拿出工作中空餘的時間自學,他在38歲讀完高中課程順利畢業,又在59歲報考環球科技大學。在完成學業後,將目光放在家鄉發展上,透過改建民宿、組原民樂團、培訓解說員推動部落觀光。
後面更成為牡丹灣Villa的第一任總經理,將部落文化帶入飯店休閒,推出的「長老說故事」深受客人歡迎,在他原住民文化加持下,飯店出現一房難求的盛況。
愛與希望播撒部落,創造原住民的榮光
Villa的工作讓他感受到原住民文化的巨大魅力,他辭去飯店的工作來到原住民族電視台擔任主播,一來向族人們推廣母語,二來則希望透過自己的訴說讓更多人瞭解原住民文化。
2017年他完成了自傳《太陽之子》,看到家鄉落後的面貌,他決心透過觀光和教育讓這片自己熱愛的土地發展起來。
目睹墾丁觀光不振的情況,他提出「三不像」是最大的問題,要突破現況困境,就要透過自身特有的文化底蘊,找出不同于其他人的市場區隔。為此他開發「牡丹十景」,讓旅客瞭解部落文化,為解決了家鄉的旅遊問題獻力。
感受過求學受阻的煎熬,他用自己的經歷鼓勵部落孩子們發奮讀書,透過知識改變命運。
現今,古英勇已成為石門教會長老,同時還擔任著文化史工作者、中輟生心理輔導講師等職務,不斷奉獻自己、帶動原青、造福族人,真正實現了自己兒時立下的目標。
清貧的生活沒有消磨掉他追求理想的鬥志,反而越挫越勇。
最後不僅改變了自己的命運,更化身原住民之光,也讓更多原住民看見希望。
希望人們能從古英勇的故事中獲得鼓勵,發奮圖強,實現人生理想。
也希望能有更多資源投入偏鄉,改變偏鄉落後面貌,讓部落觀光發展的越來越好,為台灣貢獻自己的力量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