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伴去世後留下120萬存款,九旬老人不知密碼難繼承,起訴銀行
2016年,一位年邁的老人彎著腰走進銀行大廳,等大廳叫號叫到他後,他立馬拿著銀行卡來到了視窗處。
老人將銀行卡遞給工作人員。
「我取錢。」
工作人員熟練地打著鍵盤,操作著取錢的流程,她看著電腦螢幕,眉頭緊鎖。
「老先生,你的卡之前由于連輸錯了三次密碼,已經被鎖死了,裡面的存款無法取出。」
老人一聽這話,頓時心生委屈:「這是我老伴的錢。」
銀行工作人員:「老先生,就算是您老伴的錢,輸錯了三次密碼,也不能取出來。」
說完,銀行工作人員將卡還了回去。
老人有些惱怒: 「我老伴已經去世了,她的錢,我憑什麼不能取?」
之後,老人一氣之下起訴了銀行,一紙訴狀將銀行告上了法庭。
那麼, 這件事的後續發展如何?這名老人繼承老伴財產了麼?
老伴遺產取不出
這名去銀行取錢的老人,我們喚他王老先生,他和自己的老伴于老太,于1964年結婚。
柴米油鹽醬醋茶,平平淡淡即是真,結婚後,兩人過得很幸福,但唯一有遺憾的就是 沒能生下一個孩子。
王老先生和于老太也曾去醫院看過,身體沒有問題,但就是沒有孩子。
無奈之下,兩人去兒童福利院 收養了一個男孩,他們將收養的男孩當做自己的親生孩子對待,好吃好喝地照顧著,一直照顧到他成年。
等到孩子成年,能夠憑自己的本事賺錢養活自己後,王老先生和于老太做出了一個決定,那就是 解除他們之間的 收養關係。
于是, 2011年,王老先生和于老太解除了和養子的關係。
而這也就代表著,從法律上來看,王老先生和于老太沒有任何的子嗣,等到將來他們二人中的一人去世,錢是落到另一人頭上的。
或許是因為人老了,所以疾病就纏身了,于老太和王老先生的身體越來越虛弱。
2015年,王老先生拿出了一生的積蓄120萬,並將這筆錢交給了老伴。
他告訴老伴:「我已經九十多了,你肯定活得比我長,這筆錢是留給你的,你去銀行開個戶,存起來。」
于老太:「說什麼胡話呢。」
王老先生:「我沒有說胡話,我們快去開戶存錢吧,我記得咱家樓下就有一個銀行,你比我年輕,你去開戶, 誰開戶就用誰的生日當密碼。」
在這之後,王先生和于老太帶著錢來到了銀行。
坐在銀行大廳等待叫號時,王老先生還囑咐道:「等下輸密碼的時候,千萬不要忘了,誰開戶就用誰的生日密碼。」
于老太點點頭表示:「知道了。」
然而,兩人之間雖然是這樣商量的,誰開戶就用誰的生日當密碼,但 于老太卻給忘了,在設置密碼的時候,還是用了王先生的生日作為密碼,事後她也沒察覺。
王老先生本來是把這筆錢留給自己老伴的,卻沒想老伴竟先一步離自己而去。
2016年1月,于老太去世。
辦完老伴的喪事後,王老先生謝絕了他人探望,將自己一人關在屋子裡,渾渾噩噩度日了好幾天。
在這段時間裡,他回憶起了許多往事,在想到自己交給老伴120萬的存款時,他忙到屋中找著銀行卡。
找到銀行卡後,他 給侄媳婦打了個電話,並將銀行卡交到了她的手上, 委託她將老伴名下銀行卡內的存款取出來。
侄媳婦:「密碼是什麼?」
王老先生想了想說道:「用她身份開的戶,密碼是她的生日XXX。」
之後,侄媳婦拿著銀行卡去了銀行,然而在取錢的時候,她連輸了兩次密碼都發現輸錯了,她懷疑是不是王老先生記錯了,于是打電話過去詢問。
電話裡的王老先生肯定地說: 「密碼就是她的生日!」
侄媳婦不再多想,再次輸入密碼。
誰知,密碼輸入後仍顯示錯誤,而且, 她已經連輸三次密碼了,現在銀行卡已經被鎖死了,根本不能取出任何錢來。
當侄媳婦將這一消息告訴王老先生時,他還一臉不可置信,他著急地說著:「密碼怎麼會錯呢?當時,我跟她約定好的,誰開的戶就用誰的生日當密碼。」
侄媳婦聽後,拍了一下大腿:「會不會是她記錯了,用的是你的生日當密碼?」
王老先生又自責又懊惱:「我怎麼沒有想到,當初你打電話問我密碼時,我就應該想到這一點。」
侄媳婦:「現在怎麼辦,卡已經被凍結了。」
王老先生拉著侄媳婦,邊走邊說: 「走,我們上銀行問個清楚,我就不信了,我老伴的錢,我憑什麼不能取。」
到了銀行後,王老先生將銀行卡交給工作人員,並說要取錢。
而這也是開頭所描述的一幕,銀行工作人員查詢銀行卡資訊發現,王老先生的銀行卡已經被鎖死了,根本取不出錢來。
銀行工作人員告訴王老先生: 「您這張卡的密碼已經輸錯了三次,鎖死了,裡面的錢取不出來。」
王老先生不斷地向銀行工作人員強調,這張卡是他老伴開的戶,當時取錢的時候,把密碼搞錯了,現在想起正確密碼了。
銀行工作人員說:「需要開戶人親自前來辦理業務才行。」
王老先生:「我老伴不久前就去世了,她怎麼來銀行,我是她的老公,難道我取不走她的錢麼?」
銀行工作人員為難地說:「我們也是按照規章制度辦事。」
在這之後,銀行工作人員將這件事反映給了上級,讓上級拿一個辦法出來。
銀行中層管理人員告訴王老先生,這張銀行卡裡的錢畢竟不是小數目,有好幾十萬呢,現在開戶人去世了,那麼按照常理來說,王老先生是有資格繼承這筆錢的。
所以就 需要王老先生親自去一趟公證處,走完公證程式後才能領取這筆錢。
根據銀行的說法,王老先生和家人來到了公證處。
王老先生本來以為著,只要過去證明了自己是于老太的丈夫,就能拿到公證書了。
但 實際上卻沒他想的那樣簡單。
王老先生忘了,自己之前還有一個養子,他和于老太雖然和養子斷絕了收養關係,也有斷絕收養關係的協議書。
但去了公證處後,公證處的工作人員卻告訴他:「需要 確認一下協議書的真假,讓養子打電話或親自到公證處一趟。」
王老先生一聽這話,瞬間便懵了。
他與養子之間,自從斷絕了收養關係後,便再也沒見過了,如今的他不僅沒有養子的聯繫電話,連他住在哪裡都不知道。
公證處的人要他聯繫養子,他上哪裡去聯繫養子呢?
由于聯繫不上養子,所以公證處的人便建議起訴,要求確認解除收養關係的協議。
王老先生及其家人照做,發起了起訴,而法院根據解除收養協定合同,做出了以下判決,即 于老太名下的財產繼承人為王老先生。
得到這項判決的王老先生,心裡總算是松了一口氣,他想著:這下總可以把那20萬拿回來了吧。
于是王老先生再次回到了公證處。
結果,到了公證處後,公證處的工作人員卻告知王老先生:「還需要 提供相關證明原件。」
王老先生及其家人,聽到這句話後,頓感十分麻煩。
家人說:「我們把原件都在法院存檔了,再去開證明也太麻煩了吧。」
公證處的人說:「我們也只是按照流程辦事,希望你們諒解。」
起訴銀行
無法取出錢的王老先生,心裡覺得十分窩火,他沒有想到,輸錯三次密碼後,取個錢會這麼困難。
但卡上的20萬又不是個小數目,他不能不要。
更何況,在王老先生看來,自己上無父母,下無子女,就連唯一的樣子也和他斷絕了關係,那麼老伴死後,他就是這筆錢的唯一繼承人。
現在銀行告訴他,密碼輸錯錢取不出,必須要公證書或判決書才行,結果,他辛辛苦苦到了公證處,公證處的人卻告訴他,想要辦理公證書,還需要一系列的材料。
王老先生覺得不能接受。
王老先生覺得,這就是銀行的單方面耍賴,銀行就是不想輕易地將這筆錢交給他。
王老先生的侄子說:「銀行要公證書才給錢,但公證處說要提供相關的證明原件,我們的原件已經存在法院了,想要開證明太麻煩了。」
王老先生喃喃道: 「我怎麼會想到這麼麻煩,現在該怎麼辦。」
侄子想了想,然後給王老先生支了個招:「這樣兜兜轉轉的,也太麻煩了,不如直接去法院起訴銀行,省時省力還省錢。」
于是, 王老先生聽了侄子的話,一氣之下,將這家銀行起訴到了法庭上,打算通過法律途徑解決此事,將老伴留給自己的遺產要回來!
就這樣,王老先生與銀行鬧到了法庭上。
法庭上,兩方的律師據理力爭。
王老先生的律師說, 按照繼承法來看,王先生沒有孩子,父母也不在了,因此王先生就是第一順序繼承人,所以他老伴在銀行留下的120萬存款,應該歸王老先生所有。
銀行的律師答辯表示, 銀行之所以不讓王老先生輕易取出,也是為了保護儲戶的利益,因為銀行有規定,在儲戶死亡後,他的繼承人需要持公證機關出具的相關證明書前來銀行,才能取到錢。
隨後,銀行那邊還表示:
對于歲數較大的老年人, 銀行也有相關的綠色通道,但是這個綠色通道主要針對五千塊以下的小額存款,而不是像王老先生那樣的120萬大額存款。
王老先生的120萬存款,已經算是大額存款了,根據銀行的規定,如果王老先生連密碼都不能提供的話,確實是要走法律程式,需要拿到公證書或判決書銀行才能給錢的。
等于說,銀行並不是推辭不給錢,只是要按照規章流程辦事。
畢竟無規矩不成方圓,如果這筆錢真的這麼好取,社會就亂套了。
法院整理了一下原告、被告的證詞,當庭便做出了最終判決。
法院認為:
于老太在死後,銀行存款的二分之一應該歸屬原告所有,另外的二分之一為于老太的遺產,遺產由繼承人所繼承。但考慮到于老太生前沒有立任何的遺囑,所以根據《繼承法》規定,既然養子與王老先生、于老太斷絕了收養關係,所以養子無權繼承。
而原告王老先生就是于老太的唯一繼承人,對于老太的存款享有繼承的所有權。
而在于老太死後,由于銀行未確定原告王老先生是否為唯一繼承人,所以才拒絕了支取原告存款,此行為並無明顯不當。
等于說,銀行沒有犯錯,也不用處罰,而原告王老先生也如願以償的, 獲得了法院的判決書。
拿著判決書,他便可以去銀行取出老伴留下的120萬存款了。
次日,王老先生和家人再次來到了銀行,成功將120萬存款取出,而這件事,也算是有了一個圓滿的結局了。
通過這件事,我們不難發現,王老先生取妻子的遺產之所以會這麼難取,主要在于以下的幾點原因:
第一,王老先生沒搞清楚銀行卡的真正密碼。
第二,于老太生前未留有準確的遺囑。
正是因為這樣,繼承遺產這件事才會變得這麼麻煩,所以,希望看到這則故事的你們,能夠從中獲得一點反思。
我們都應該在生前立好公證遺囑,這樣既能將自己的財產,合理地分配給自己的家人,又能避免後續給家人帶來的麻煩。